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奇妙珍種調查-台灣地芫菁


雪山山脈的神秘

大雪山,位於台灣中部,是座充滿原始林與豐富生物資源的山。

由於林相完整,又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國家公園之一,在最高層級的山林保護法之下,逃過了被任意開發露營區、民宿區、果園茶園的命運,而其山林的完整與多樣性,也孕育出了大量的野生動物。據說,這裡是中部最容易遇到山羌、藍腹鷴以及帝雉的森林遊樂區,更是台灣黑熊的故鄉,每年秋末,幾乎都有大雪山一帶至山腳的谷關的台灣黑熊目擊紀錄。



然而如此完整的山林,也可能有著其他地方所看不到的神秘生物,雖然不是保育類,但可能他們族群的數量比檯面上的保育動物還要少,甚至在過去數十年,幾乎沒有完整的生態調查紀錄,若沒有遊客不小心拍到牠們,搞不好我們還不知道台灣原來有這種生物存在……



這次調查的對象,就是在以往鮮少有目擊紀錄的台灣特有種-台灣地芫菁。

​奇妙外觀的地膽

台灣地芫菁,體長18-30mm,體背藍黑色具微弱的金屬光澤,翅鞘中央並不沿著中央縫線合攏,而是基部有點交疊,逐漸向端部開叉,翅鞘僅佔腹部之1/3長,不具飛行能力,腹部大部分外露。雌、雄觸角構造不同,雄蟲觸角第5-7節扭曲膨大,雌蟲則無,雌蟲體型大於雄蟲。

據說這是一種只會出現在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昆蟲,文獻記載,通常只會在冬季出現,照理講在寒冷的高海拔山區(甚至會下雪)要看到這種蟲更是難上加難,不過最近的紀錄顯示,台灣地芫菁其實在春季也還會有活動紀錄,但仍然因為數量稀少而少有生態照片與紀錄。


地芫菁是芫菁科的一員,芫菁科屬於鞘翅目,也就是說他們在廣義上:受到驚嚇時會分泌有毒液體自衛,像是常見的同屬成員-豆芫菁,與地芫菁都是帶有毒性的昆蟲,而據說地芫菁的毒性更勝一籌-同樣用皮膚接觸到芫菁科的昆蟲時,大多不會有刺激與發癢,但會有怪味,不可直接舔食。但是別名「地膽」的地芫菁,除了不能入口外,他的毒液據說會造成皮膚有灼傷刺痛感並產生水泡。


(圖為豆芫菁)

他們同時也被中醫拿來當做藥材,應用醫毒同源的道理,根據科學研究,芫菁毒素中有名為「斑蝥素」的成分,在正確的萃取與合成後具有「抗癌、治癬患、除積血」等效果,是特殊的「藥用昆蟲」。

不過,台灣產的「台灣地芫菁」,由於數量稀少,幾乎沒什麼人會去收集來製藥,這邊的地芫菁數據,大多是參考中國與日本產的地芫菁近似亞種。

除了毒性特殊,地芫菁還有極為特殊的生態,牠們的幼蟲並不像植食性甲蟲乖乖啃草或是待在腐植層吃落葉或植物,也不是典型的掠食性肉食甲蟲幼蟲會去狩獵,根據資料記載,他們的幼蟲在剛孵化時是形如衣魚的三爪型幼蟲,能自由活動,尋找合適的寄主昆蟲而攀爬其上,主要是蝗蟲和獨居蜂類。跟著寄主抵達寄主的產卵處後,便會離開寄主而開始寄居在其卵塊或育兒室內,取食寄主的卵或為幼蟲準備的食物(盜食寄生kleptoparasitism)

根據小編觀察,地芫菁的棲地附近沒什麼蜂類,但是蝗蟲的數量倒是非常充足,也許台灣的地芫菁的主要宿主就是這些蝗蟲吧。

實際探訪

這次的觀察,由於地芫菁的棲地需要在海拔2100米以上,小編久違地買了進入雪山公園遊樂區的門票,進入平常鮮少會拜訪的大雪山遊樂區林道。

雖然是四月,但中高海拔的氣溫還是帶著涼意,看著徹底被雲層罩住的天空,小編有點擔心是否會因爲沒有太陽而造成日行系昆蟲不肯出來,不過,在開始尋找不久,就看到了地芫菁的屍體就這樣躺仰在冰冷的馬路上,是一隻被前面的汽車壓死的路殺個體!但卻不必灰心,這種生物通常有群聚現象,在發現地芫菁的地方附近找看看,可能還會有其他同類在周圍爬行。果不其然,在附近散步一陣子後,馬上就在馬路上看到泛著金屬光澤的青藍色小生物,趕緊用筷子把他夾上機車拍一張,因為直接碰觸會有危險,所以這次使用工具


接著也在旁邊的水溝牆上看到了數隻正在進食的個體,原來他們的食物來源是這些不起眼的蘚苔?


在這之後,繼續沿著山路找尋,但是整條道路大概四公里範圍,真的就只有一個五十公尺左右的區域才有地芫菁的身影,難怪會被描述成稀有種類,沒有仔細找真的很難發現

原本想繼續尋找,但是天氣開始起風,恐怕有下雨疑慮,只得結束行程


看著沿路的林相與環境,小編覺得這次的觀察可能只接觸到一小部分,對於台灣地芫菁的研究,還有很多待解之謎,只待日後有機會再來探究了

本期的山林觀察就此結束,請期待夏天的觀察報告,將會是充滿甲蟲的行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ESG系列】—什麼時候要執行ESG?

圖片取自:Pixabay 【ESG系列】—什麼時候要執行ESG? 上期在 【 ESG 系列】—什麼是 ESG ? 一文中,為大家解釋了 ESG 三個字母代表的涵義,總的來說它就是一份 企業永續經營的績效指標,大家都拿到指標了,那接著我們就要來瞭解瞭解什麼時候要執行 ESG 。

台灣扇角金龜繁殖研究室:技術的突破

 台灣扇角金龜的飼育可能性 還記得之前介紹過的「台灣扇角金龜」嗎?以前的電子報也曾經介紹過這隻台灣的特殊金龜子,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研究後,曾經被稱作「飼育困難」的物種,終於在參考了日本的騷金龜繁殖與飼育方法後,掌握到了關鍵的環節,終於能開始穩定飼育了。 飼育大難關的考驗 扇角金龜直到三年前,都還是被稱作極難人工飼養的怪蟲 - 即使野外的扇角金龜族群是壓倒性地強勢,但在以往的飼育歷史中,扇角金龜的產卵數量極度不穩定,即使同一種介質(此指用來讓扇角金龜潛入產卵用的土或木屑)也不能穩定有產量,而就算運氣好能取得數十隻幼蟲,但往往在三齡幼蟲化蛹之前會莫名全滅,可能 30 隻幼蟲之中,在人工飼育環境下的倖存率只有 10% 以下。重重地難關,讓台灣的飼育家寧願每年去抓野生的,也不願意靠人工繁殖量產這個種類。 產量技術的突破 但是兩年前,因緣際會之下,扇角金龜的產卵問題獲得了大幅度地改善,能穩定產出 15-50 顆的卵了。因為甲蟲一旦翻到便很難轉回來,而翻倒過久是會造成昆蟲死亡,所以在投產時,必然要在土的表面放一些樹皮、木塊作為轉倒後能馬上抓住並翻回來的措施,在兩年前的某一天,因為樹皮缺貨,某名飼育家改用園藝的「水苔」來當作防跌倒介質。 但過了一個月後的採卵時間,他發現產卵箱上面的水苔竟然莫名其妙消失,而母蟲也因為沒有抓取介質而提早因為翻到在土表而死亡,心灰意冷的飼育家乾脆把產卵箱打開,心想母蟲早死應該也沒產卵,但沒想到卻看到了一顆被塞滿水苔的「土蛋」,原來這才是扇角金龜產量的真相 _ 母蟲會找植物纖維與腐植質混合並製作出巨大土蛋,講卵集中產於其中。 後來,經由這次發現,進行了數次實驗,可確認除了水苔外,天然的枯葉也是母蟲會拿來當「建材」,第一道難關在此正式突破。   扇角金龜與水苔 幼蟲死亡的真相 第二道難關,是三齡幼蟲的高死亡率。扇角金龜、騷金龜這一類的昆蟲,在三齡幼蟲後期,會製作「土繭」把自己包起來才化蛹,與普通的獨角仙不一樣,獨角仙只需要在土裡挖出一個洞就能馬上化蛹,甚至將它放在人工製作的半開放人工蛹室也能順利脫皮蛹化;但是金龜類的如果不是密閉但又透氣的「密室」,則很難成功蛹化,因此在飼養金龜類時,通常會放任他們自己在腐植土裡面做好土繭並羽化爬出才採收。照這個邏輯,扇角金龜應該也是「放任主義」 - 讓他們自然製作土繭並羽化就好,但以往的經驗卻顯示,在三齡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