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Cosmo 陳治宇
現代人一抓到空閒時間,不是滑 FB、IG 就是聊 LINE,在這個社群網路為王的時代,你肯定也看過被稱作「meme」迷因的梗圖。迷因究竟是什麼?怎麼產生的?身為企業家的你,有沒有想過利用迷因讓品牌爆紅,為你大賺一波的可能性?
《迷因宇宙》將從策略角度切入,帶大家一窺迷因蘊藏的商業價值。
除非生物有足夠智慧理解自己的利益是什麼,從而反抗基因。一般所謂的修身養性、控制生育等行為都是因為人類夠聰明,為了保護利益才做得到的事。
不過,道金斯已經觀察到,某些次文化與價值觀也具有高度複製性,一旦人去跟風模仿,就和病毒的基因複製類似,如果傳遞速度再快一些,「文化的基因」將能控制人類行為!於是,他結合了希臘字根「mimeme」「模仿」的意思與「基因」的英文拼音(gene),把這種會代代傳下去的文化基因稱之為「迷因」(meme)。
震驚!2020 最後的重大發現,反基因方程式!那麼「迷因」又有哪些形式呢?除了「聖誕老人徐錦江」是用圖片傳遞外,其他能加速複製、方便複製的型態,也會是傳染力強大的迷因。
這一年來在 YOUTUBE 上有一個頻道迅速竄紅,截至本文發布前已經達到 60.4 萬人次訂閱,每片平均點擊更是破百萬次,它就是人稱迷因製造機的「反正我很閒」。
這一年來在 YOUTUBE 上有一個頻道迅速竄紅,截至本文發布前已經達到 60.4 萬人次訂閱,每片平均點擊更是破百萬次,它就是人稱迷因製造機的「反正我很閒」。
當你花費短短 4 分鐘不到的時間觀看影片,得到的是一個可以倒背如流的迷因,如果進一步把這些迷因融入在日常言談時,你可以發現身邊朋友可能也是「反正我很閒」死忠觀眾,而且他也跟你一樣以模仿迷因爲樂......
這個道理跟星爺電影的模仿者一樣,相信大家身邊總是有幾個還記得《唐伯虎點秋香》《九品芝麻官》台詞的朋友。當文化融入基因形成迷因,你從散佈與交流中發掘樂趣,而迷因製造者的目的也達到了。
「有梗為王」最重要的是讓人大笑再分享
看到這裡,大家可以發現「迷因」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那就是「有梗」。透過網路,讓網友可以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不斷的二創、再二創,這些網路創造都不需要從零開始,是建立在原本就存在的「梗」上面。
星爺的東西原本就有「梗」,來源於喜劇的理論與當時時空背景下,某些港片台不斷輪播導致 6、7 年級生有了共同記憶,有共同的「梗」,看到徐錦江飾演的鰲拜或豹子頭覺得有趣,就會想要散佈或創作。
「反正我很閒」也是一樣道理,「卑鄙源之助」談每個人身邊那個總愛佔便宜的損友,「海龍王彼得」則是諷刺氾濫的股海名師亂象,「梗」一開始就活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於是加上詼諧的手法,就會讓人忍不住大笑,進而願意分享。
「迷因」看似無往不利,但是如果要拿來協助企業營銷、加速翻桌,又該怎麼著手?其實這就是在打一場情報戰,無論多麼充滿潛力的流行要素,也有機會在萌芽階段就被淹沒在龐大的訊息海中。有的在雛形階段就沒有被熱愛新鮮的人接納,也有可能是大眾的接受水準有限,滲透的過程中失去社群青睞。梗一堆沒有用,活到最後的才能發揮價值。
為了解釋如何讓梗活下來,有一個「創新擴散理論」可以說明:
大眾對待新產品、新梗的態度是天差地別的,比如有的人會漏夜排隊,只為在第一時間買到最新款的 iPhone 旗艦機;而有的人會換智慧型手機,卻只是因為買不到 NOKIA 3310了。
每個概念與產品,都會有創新者和早期採用者,當兩個階段的人達到了一定比例,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嘗試產品,從而進入早期大眾階段,這時是市場費用、廣告花費最多的時候,銷售也會達到巔峰。而當產品普及到一定程度,銷售額減少,廣告費用也少了很多,創新擴散週期完成,剩下的都是多賺的。
這時問題來了,早期採用者合計才16%,一點點市占率如何推動早期大眾接受,中間存在一條鴻溝,如果無法跨越這個鴻溝,產品和品牌就不能被普及,進而夭折。
華頓商學院教授,同時也是世界上知名的口碑、病毒式行銷暢銷作家喬納·貝格(Jonah Berger)在《瘋潮行銷:華頓商學院最熱門的一堂行銷課!6大關鍵感染力,瞬間引爆大流行》書中提到六個病毒行銷心理因素:
社交貨幣(Social currency): 我們分享它,因為它讓我們看起來很好
觸發器(Trigger): 我們分享它,因為它是最重要的
情感(Emotion): 我們分享它是因為它讓我們有所感受
群眾效應(Public): 我們分享它來模仿別人的行為
實用價值(Practical value): 如果它對其他人有用,我們會分享它
故事(Stories): 我們分享它來講述一個故事
技術總結‧「《迷因宇宙》第 1 期」的重點
在本期的文章中,為各位總結其中的重點:
- 迷因的形成自有來由,「梗」有效就不容易在社會潮流中衰敗。
- 創新擴散理論可以很好的勾勒事業輪廓,無論是鴻溝、策略進程或是下一步。
- 時刻把握「STEPPS」的重點,融入你的事業與生活。
以及延伸可以在未來系列文章中探討的問題:
- 使用「迷因」可能產生哪些著作權問題?如何解決?
- 找誰來幫你跨越「創新擴散理論」的「鴻溝」?
- 後疫情時代,如何設計「迷因」到「消費」中間的路徑?
本次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下一回的《迷因宇宙》系列將繼續從文化及策略的角度出發,帶大家利用最新流行抓住消費者,即時為企業開拓商業價值。
世界樹峰會 形象顧問 Cosmo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