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蟹膏成熟時-食用螃蟹簡史

 囉,各位小夥伴,這邊是新加入的小編蟲仙。天氣逐漸轉涼,樹葉逐漸枯黃,在這秋冬轉換之際,有沒有想到甚麼應景的食材呢?

不論是火鍋裡、或是壽司上,還是電鍋之中,有一種食材是只有這個時期能發揮他最大美味的,那就是_螃蟹。
有人可能會問:一年四季都有螃蟹,為甚麼要挑這時期吃呢?
那是因為螃蟹在秋冬時期是他的繁殖季,體內的精巢與卵黃會來到最飽滿也最濃郁的時段,也就是殼底下的蟹膏、蟹黃。在享受肉質之外,那蘊藏在本體殼下的精華,可說是許多老饕的最愛,趁著當季新鮮,跟鮮甜的蟹肉一起享用,那可是其他時間嘗不到的愉悅。




食用螃蟹的簡史-中國

螃蟹,這種生活在水裡的甲殼類,看起來就像一隻大型昆蟲。在野生動物的食物鏈裡,確實會有一些動物捕食螃蟹,但人類又為什麼會把他拿來料理呢其實人類的優點之一,就是適應力極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沒有帶毒,會動的不會動的都可以給他吃個一輪,又靠著會紀錄歷史,日積月累之下,這種海裡的蟲也逐漸被發掘出料理方法


在《周禮》中,就已經記載到,在徐州、青州沿海的東夷民族有食用螃蟹的紀錄。根據記載,遠古時,蟹,蚳(蟻卵)和蠃(蝸牛),還有蜂蟹,是先民果腹的食品。承上面所言,沿海居民食用的「蟹」,以其膏、黃之蟹醬最為美味,是謂「蟹胥」,而此等美味,甚至登上了周天子的宴席上,被列為高級的食材。由於古代冷藏保存技術尚未發達,將一隻螃蟹帶進天子宮殿中製成料理可說是難上加難,因此將螃蟹的精華美味醃製成醬,便是這時期的主流料理方式。醃製後的蟹胥,充滿著濃郁的蟹油,是非常高級的調味料。


《周禮。天官。庖人》說:「皰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鮮薨之物以共王之膳,與其薦羞之物及後、世子之膳羞。」




到了春秋時期,根據文獻所載,竟然還出現過蟹災」,即是因為螃蟹過量繁殖大發生,使得間螃蟹橫行,卻無人問津。根據近代的觀察紀錄可以得知,雜食性的河蟹與陸蟹在農田中很愛亂剪植株,造成農損,一次出現大量螃蟹,恐怕對農作物也有嚴重的傷害然而,到了魏晉時期,「蟹災」不再成為常見的農災,這恐怕是因為中國人開始有了食用螃蟹的習慣,而這個證據可以從東晉文人的相關記載中看出些端倪


「畢茂世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出自《世說新語·任誕》

這是文學史上首次記錄了文人食蟹的方式。


古籍名中「任誕」一詞有任性放縱意思。被記錄在內的名士均主張言行不必遵守禮法,憑稟性行事,不做作,不受任何拘束。他們認為這樣才能回歸自然,才是真正的名士風流。在這種標榜下,許多人以「作達」為名,實際是以不加節制地縱情享樂為目的。

引句提到的「畢茂世」(即畢卓) 為晉元帝時期的吏部郎,官職屬中央六部中的一部,但畢卓偏不把名利當一回事,反而酷愛飲酒食蟹,常常因酒醉耽誤公事,最終把官位都「喝掉」。他大張旗鼓地向世人宣告這種舒暢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古人品蟹觀,自此食蟹被文人雅士認定為高雅閒適的情趣,蟹銷量自然增加,風氣也逐漸傳播出去,螃蟹開始被當食物了,那麼大發生時自然就不再是災害,而是天賜甘糧,一旦被認定為是美味,那麼倒霉的就不再是農作物而是螃蟹了。


食蟹文化正式開始普及,由江南而一路向北,由東南海一路到了雲夢大澤。

宋人傅肱《蟹譜》說:「蟹,水蟲也。以其橫行,則曰螃蟹;以其行聲,則曰郭索;以其外骨,則曰介士;以其內空,則曰無腸。」所以舊日文人雅士常稱螃蟹為「橫行介士」或「無腸公子」。

江南民間有「九月(舊曆)圓臍十月尖」之稱,這句俗語,其實是螃蟹性生活的寫照。九月吃圓臍的雌蟹,因其肉體豐腴,蟹黃充滿,意態撩人地準備交配;同期,雄蟹因為忙於付出,應接不暇,體質未免虛弱,不堪一吃。要到了十月,元神恢復,長得肥實壯大,此時乃尖臍之天下。這可以說是指導手冊,教導大家吃蟹的最佳時機是在九月後、入冬前。


到了明清,更明確定義了湖蟹與河蟹,而大閘蟹的傳奇也自此而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云:「自湖至者為湖蟹,自淮(淮河)至者為淮蟹。淮蟹大而味淡,湖蟹小而味厚,故品之者以湖蟹為勝。」湖蟹又有太湖的「太湖蟹」、陽澄湖的「大閘蟹」、吳江汾湖的「紫鬚蟹」、崑山蔚州的「蔚遲蟹」、常熟潭塘的「金爪蟹」等名品,大多出自老蘇洲,尤以陽澄湖「大閘蟹」為名揚宇內的舌尖上的美味。



明人徐渭的畫蟹詩:「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

徐渭對蟹觀察細膩,最擅長刻畫螃蟹的爬行狀,他筆下的螃蟹活靈活現,往往寥寥數筆,螃蟹的質感、形狀和神態具足。 實際上,徐渭創作蟹畫多幅,題蟹畫詩多首,他很喜歡運用螃蟹的不同特徵,對世情作不同側面的諷刺。

 

而另一位朝文人張岱把吃螃蟹一事寫進他的《陶菴夢憶》:「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為蚶,為河蟹。河蟹至十月與稻粱俱肥,殼如盤大,中墳起,而紫螯如巨拳,小腳肉出,油油如。掀其殼,膏膩堆積,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甘腴雖八珍不及。」

文筆中亦對螃蟹的料理頗有心得


虷狂蟹痴

清代名士如袁枚、李漁、朱彝尊者流,亦屬「蟹癡」,且都有「蟹文」流傳。朱食蟹必須是「雌不犯雄,雄不犯雌」,「酒不犯醬,醬不犯酒」,那才叫講究!袁則主張「螃蟹不宜獨食,不宜搭配他物。最好以淡鹽湯煮熟,自剝自食為妙。蒸者味雖全,而失之太淡。」,而李漁更是名副其實的嗜蟹如命,他把每年專門攢下來買螃蟹的錢,稱作「養命錢」。他在《閒情偶寄》中說:「螃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更云:「予嗜此一生,每歲於蟹未出時,則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名,即自呼其錢為『買命錢』……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嘗虛負一夕,缺陷一時

即是:在產季開始前就存好預算,等發售後便一路買來吃,買到季節結束為止。真的是瘋狂食蟹痴,怕是食蟹獴都要敬他三分。

李漁可不是只有會吃,他更是留下了直到現今都依然受用的料理諭令:

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體,蒸而熟之,貯以冰盤,列之几上,聽客自取自食。

整隻蒸熟,完整保存蟹黃、蟹膏的美味,不愧是真正的老饕。



 

日本與螃蟹的歷史淵源

除了中國,四周靠海,水產豐富的日本也有著悠久的食用螃蟹紀錄,日本的《萬葉集》就有以即將被吃的螃蟹為心境描寫的和歌,也有一些繪製螃蟹的畫作,可知這時代(西元8世紀)的日本已經有吃蟹的習慣了

而在江戶時代,「ワタリガニ」(渡蟹、三點蟹)是平民老百姓的美食,因為上流階層不喜歡花太多時間處理螃蟹,相較於魚蝦貝類,螃蟹的價格也就相對低廉,通常是在魚港直接料理,或跟中國一樣醃漬後利於保存。


而到了明治時代,隨著各種技術的發展,日本開始把螃蟹製成罐頭食品外銷,但好笑的事,根據記載,全身刺的帝王蟹在當時反而不被當成螃蟹而是被當成下等海生物,常常就這樣拋棄不吃,反觀近代被當成高級品在搶購,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時間來到了現代,冷凍技術發達與捕撈養殖技術的進步下,日本的螃蟹選擇不再是中小型的渡蟹,而開始有了松葉蟹、鱈場蟹(帝王蟹)等大型肉蟹。然而看得出來,與中國不一樣的地方是他們偏好吃蟹肉,蟹膏、黃反而是副產品,大不大隻才是最重要的。不過日本的螃蟹料理也因此不局限於蒸熟,而是有著多變、新奇的料理方式,文章末端會分享筆者去螃蟹道樂食用的經驗。


 

歐美等西方國家並不怎麼吃螃蟹,但羅馬時代的文書也有記載吃螃蟹的紀錄,但不若東亞這邊盛行。直至近年,被我們視為極品的大閘蟹,在英國的泰唔士河成為了繁殖過剩的外來種,但由於英國人不怎麼吃,一直無法有效控制。大閘蟹這東西要是在台灣的乾淨水源繁殖,筆者認為應該很快就像旗津的變色龍一樣被抓到消失了吧?


 嚐蟹,在現代

最後,就讓筆者分享自身嘗過的螃蟹來做收尾吧,這次選擇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大閘蟹,以及日本的日本毛蟹與松葉蟹:


蟹膏之王大閘蟹,他的膏分為兩種,一種是跟紅蟳相似的橘紅醬狀,一種是位於身體後半段的濃稠白膏_兩者的口感差異,就像是蒸蛋跟超濃稠硬布丁,整隻螃蟹的精華,正集中於這邊。最為適合的料理方式正是整隻蒸熟,蟹膏優先。


蒸熟後的大閘蟹散發著一股清香,但是蟹腳細小、蟹螯還有帶點絨毛,看起來無法單靠吃蟹肉獲得滿足,不過吃大閘蟹,本來就不是以吃飽為優先,所以一般老饕往往會一次吃個兩隻以上


大閘蟹的蟹肉清爽不油膩,帶著些許甘甜,蟹螯的口感頗為特殊,一夾就散,卻又帶點嚼勁,然而重點是在打開殼後的金黃與透明蟹膏,金黃色的蟹膏充滿油脂香味,入口即化又濃郁無比,透明的白膏則是超越其他種螃蟹的超濃稠,在嘴裡不斷與齒舌間纏綿,令人欲罷不能,只吃一隻覺得會不夠滿足,大概要兩到三隻才會止癮,也難怪李漁會散盡家財瘋狂嗑蟹了。



接著輪到日本的回合,筆者在日本也體驗過大閘蟹的近親-日本毛蟹,雖然是野生種,但是生活在日本無汙染的溪水中,只要蒸熟就沒有任何問題。然而日本人大多將日本毛蟹拆開拿去煮湯,蟹膏的味道都被沖淡了,這是十分可惜的,所以筆者選擇直接買活體回來蒸熟吃,只能說,蟹膏依然飽滿,味道絕對不會輸給大閘蟹。


此外就是日本的主流-松葉蟹

松葉蟹的蟹膏並不像大閘蟹那般綿密又沁香,但巨大的身體代表者大量的蟹肉,與其比較蟹膏,不如專心想用他鮮甜的蟹肉,可以用於燉湯、火鍋、直接蒸,不喜歡蟹膏蟹黃過於黏膩濃郁口感的人,可以選擇這些來單純享受鮮甜的肉質。


筆者在數年前曾前往日本大阪著名螃蟹料理店「かに道楽」享用過整套的松葉蟹料理,在文章的最後,分享給各位讀者:松葉蟹的全餐,首先會在調前將蟹螯蟹爪去殼,露出內陷,一部分會拿來當作刺身,享受最新鮮的美味,再將部分蟹肉挪去油炸成蟹肉天婦羅,最後的腿肉則拿來當作涮涮鍋的食材,用來燙於日式高湯中快速燙熟,享受原始的鮮甜,之後可將身體切塊丟入熬煮

此外,蟹膏蟹黃則事先與殼一起移出,將殼中的胃部先去除,而後將膏黃至於殼上,加入起司與蟹肉,用燒烤方式製作甲羅燒,融化的起司與螃蟹部位交融在一起,昇華為濃郁香甜的漁夫小料理,可配飯亦可當下酒,推薦給喜歡挑戰新事物的各位老饕。



而火鍋在吃完後也別急著放置,充分吸收螃蟹精華的高湯在此時正要發揮他真正的價值,將米飯倒入鍋中熬煮,最後的蟹湯粥就完成了。除了不推薦痛風患者外,這道蟹湯粥可說是作為收尾暖胃的完美選擇,讓享用的客人帶著螃蟹的餘香結束用膳。由於備料簡單、無複雜工具,誠摯推薦給招待多人享用螃蟹的主糾。螃蟹的饗宴,也就在鍋底見光時結束,最後配上一杯熱茶溫暖身體,結束了充滿驚奇的日式螃蟹全餐。有機會真的推薦大家去試試看有別於傳統中式螃蟹料理法的體驗。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蟲界的最大醜聞-假蟲王者

 業界震撼新聞 前幾週分享過台灣昆蟲產業的發展,以及日本蟲店的介紹,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昆蟲產業的發展與現況,但是,非常不幸地,在上週的 1 月 13 號,出現了一顆核彈,講風雨飄搖之中的產業炸上了天,規模與影響範圍都非常大,就如同核彈一般,甚至也跟核彈一樣,可能會有後續的輻射影響,重創業界。為什麼說得如此嚴重呢?因為這是一起誇張的詐欺案,嫌疑人甚至無恥地到處宣傳他的「成果」,買了新聞,也攀上了台灣第三大政黨一起宣傳,意圖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甚至大言不慚地想親自拿著「偽造品」前往上次提到過的 むし社 ,意圖藉由欺騙 むし社 達到成為「世界第一」的頭銜。 始作俑者 「他」曾經把自己包裝得像理想成功的青年,「他」曾經在無數人面前述說自己有多麼正派,以前有多麼無辜,卻同時也偽造了一切、欺騙了大眾,更因此拖累了台灣昆蟲產業的一些重要人物,因為出席過他的活動而一起被當成了共犯;其經營團隊更是充滿了重重黑幕,若不是吹哨者因為利益不均而跳出來吹哨,這個組織可能真的會繼續掛著不屬於自己的虛名繼續打著「世界第一」招搖撞騙下去……   一切的起源,來自於一名自稱有夢想想挑戰世界紀錄的學生,此人暫且以小陳稱之(因法律程序問題暫不公開姓名),根據小陳的自述,從小就喜歡養世界最大的兜蟲 - 長戟大兜蟲,也因為家境不錯,且就住在當時某知名蟲店附近,幾乎每天都去店裡跟老闆學習,也向他購買了當時價格高昂的長戟大兜蟲幼蟲,但當年資源與技術還不夠成熟,即使用了日本進口的飼育木屑,還是養不太大,自此他便到處拜師學藝,在自己家中建立了個人的養蟲室。 2018 年,小陳與認識的朋友找了林先生合作,以「林先生負責開店、小陳等人負責內務」的條件,在台中開設了一件甲蟲專門店 - 蟲鑑天日。這時期,林先生忙著自己的興趣上山採集,小陳則逐漸包辦了店內所有事務,甚至提出要林先生犧牲住宅空間讓店面規模拓展到二樓的計畫,但好景不常,由於林先生租的小空間真的有限,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加上店裏收入一直不理想,林先生打算收手不幹了,於是小陳聯合另一家蟲店「彩蟲屋」將「蟲鑑天日」招牌與經營權收走,於 2020 年在新地址開設新店面,自己成為了真正的「負責人兼社長」,開始到處宣傳自己非常會飼養「長戟大兜蟲」,主打「長戟大兜蟲的專門店」,轉型之後看起來是比以前要好上許多。 台灣第一的虛名 但是到了 2022 年,小陳的長戟大兜蟲飼育尺寸

台灣扇角金龜繁殖研究室:技術的突破

 台灣扇角金龜的飼育可能性 還記得之前介紹過的「台灣扇角金龜」嗎?以前的電子報也曾經介紹過這隻台灣的特殊金龜子,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研究後,曾經被稱作「飼育困難」的物種,終於在參考了日本的騷金龜繁殖與飼育方法後,掌握到了關鍵的環節,終於能開始穩定飼育了。 飼育大難關的考驗 扇角金龜直到三年前,都還是被稱作極難人工飼養的怪蟲 - 即使野外的扇角金龜族群是壓倒性地強勢,但在以往的飼育歷史中,扇角金龜的產卵數量極度不穩定,即使同一種介質(此指用來讓扇角金龜潛入產卵用的土或木屑)也不能穩定有產量,而就算運氣好能取得數十隻幼蟲,但往往在三齡幼蟲化蛹之前會莫名全滅,可能 30 隻幼蟲之中,在人工飼育環境下的倖存率只有 10% 以下。重重地難關,讓台灣的飼育家寧願每年去抓野生的,也不願意靠人工繁殖量產這個種類。 產量技術的突破 但是兩年前,因緣際會之下,扇角金龜的產卵問題獲得了大幅度地改善,能穩定產出 15-50 顆的卵了。因為甲蟲一旦翻到便很難轉回來,而翻倒過久是會造成昆蟲死亡,所以在投產時,必然要在土的表面放一些樹皮、木塊作為轉倒後能馬上抓住並翻回來的措施,在兩年前的某一天,因為樹皮缺貨,某名飼育家改用園藝的「水苔」來當作防跌倒介質。 但過了一個月後的採卵時間,他發現產卵箱上面的水苔竟然莫名其妙消失,而母蟲也因為沒有抓取介質而提早因為翻到在土表而死亡,心灰意冷的飼育家乾脆把產卵箱打開,心想母蟲早死應該也沒產卵,但沒想到卻看到了一顆被塞滿水苔的「土蛋」,原來這才是扇角金龜產量的真相 _ 母蟲會找植物纖維與腐植質混合並製作出巨大土蛋,講卵集中產於其中。 後來,經由這次發現,進行了數次實驗,可確認除了水苔外,天然的枯葉也是母蟲會拿來當「建材」,第一道難關在此正式突破。   扇角金龜與水苔 幼蟲死亡的真相 第二道難關,是三齡幼蟲的高死亡率。扇角金龜、騷金龜這一類的昆蟲,在三齡幼蟲後期,會製作「土繭」把自己包起來才化蛹,與普通的獨角仙不一樣,獨角仙只需要在土裡挖出一個洞就能馬上化蛹,甚至將它放在人工製作的半開放人工蛹室也能順利脫皮蛹化;但是金龜類的如果不是密閉但又透氣的「密室」,則很難成功蛹化,因此在飼養金龜類時,通常會放任他們自己在腐植土裡面做好土繭並羽化爬出才採收。照這個邏輯,扇角金龜應該也是「放任主義」 - 讓他們自然製作土繭並羽化就好,但以往的經驗卻顯示,在三齡末期的幼蟲會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