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外來種專題-隱居在苗栗的白毧使者:四黑目天蠶蛾




 

台灣本島由於地理位置與地形多變,又身處於季風氣候區,小小的本島卻有各式各樣的多變氣候區與林相,非常適合各種生物居住與生長,因此養殖業非常發達,培育了各式各樣的品種以及復育各種難以飼育的動植物;但也因此,逃逸或被放生的非本地物種也非常容易生存並繁衍,自古以來就有各式各樣的「外來種」在本島繁殖,進而成為了生態的一部分。這些外來種有些帶有極強的侵略性與排他性,威脅本土的特有生物,更有些對農業植物具有毀滅性的打擊威脅,但也有些低危害物種,就這樣默默地在台灣生活,幾十年來安逸悠閒與人類和平共處,當然也有一天到晚被誤認是外來種撲殺的本土種,成為倒霉的犧牲者……




今天的外來種特輯,首先帶各位來認識一種從日治時代被引進、在產業沒落後流竄到野外並就此定居下來的生物-四黑目天蠶蛾。



楓蠶

四黑目天蠶蛾,又名「楓蠶」,是以楓葉、樟樹、槭樹的葉子餵食的大型鱗翅目,分布於越南、台灣(金門島為原生故有種)、中國等地,台灣本島為日治時代引進作為經濟昆蟲飼養,但是在民國39年時,楓蠶的飼養已經徹底沒落消失,但當時的生態保育觀念尚未發展成熟,許多倒閉的養蠶戶選擇就地放生,而且因為牠們的食草不難找到,流入野外的成蟲很快就找到了適合他們棲息的樹種與環境,開始了牠們在台灣的新生活。

四黑目天蠶蛾的幼蟲吐出的絲線具有韌性,被稱為「銀絲」,常被用來製作成釣魚線與衣服,傳說中的「銀絲寶甲」可能就是此種的絲線所製造。此種的生態習性不同於一般的蝶蛾類,乃屬於冬天活動的物種,於12月羽化出現,在寒冷的冬末春初之際以成蟲型態完成求偶交配與繁殖,在3-10月以幼蟲型態食用食株的葉片進食成長,並在11月開始結繭蛻變,成蟲具有趨光性,會在晚上飛行靠近光源。由於成蟲出沒時正好是其他昆蟲的休眠期,加上冬夜寒冷,鮮少有人會在冬天的夜晚外出觀察昆蟲,因此很少有人目擊到四黑目天蠶蛾的成蟲,頂多在清晨時發現停留在燈源附近休息的個體。





雖然屬於外來種,但除了昔日養蠶重地-苗栗,鮮少出現在其他縣市,因此雖然在圖鑑上寫著「台灣全島皆有分佈」,但是要觀察到此物種,除了桃竹苗-尤其苗栗地區外很難看到。此外,牠們在生態威脅上並不屬於高危害物種,因為幼蟲的主食是較為常見的樹種,而且只吃樹葉,並不會直接導致植株死亡,除非大發生且當地只有幼小的樹苗。幼蟲雖然長相駭人、顏色鮮豔且看似有許多肉刺,然而其實幼蟲並沒有毒性,身上的肉刺也不容易刺穿人體,筆者有觸摸過四黑目天蠶蛾的幼蟲,觸感意外的軟Q,也不會造成皮膚發癢起疹子,適合小學生飼養來當「特大隻的蠶寶寶」作為生態觀察;飼養方式跟蠶寶寶大同小異,只是飼料要改成楓樹、樟樹、槭樹的葉子,而且由於體型遠比蠶寶寶大,飼養空間需要更寬敞。最後還得提醒一下,不要隨意野放,畢竟牠們畢竟還算是外來種-而且此種不像蠶寶寶飛行力低下,此種是很會飛的。



四黑目天蠶蛾不只絲線具有經濟價,成蟲的標本也在標本市場有一席之地。近年來此種在國際標本因為中國禁止輸出標本,造成價格上揚,台灣便有人開始以製作標本為目的來飼養此物種,因為野生成蟲容易在飛行過程中磨損翅膀造成掉鱗粉或翅面破損,在人工飼育環境下的個體,在剛羽化之後就處理成標本雖然殘忍,但這狀態的標本是最完整的狀態。


實地觀察

筆者在今年年初曾造訪過台灣最密集的產區-苗栗的三義與通宵一帶。

令人意外的是,四黑目天蠶蛾的野外棲地並不是什麼原始森林或遠離人煙的荒郊野外,只要有種植能被他們食用的植株地點,哪怕是大馬路旁的行道樹,都有機會看到「銀絲繭」出現在枝條上,由於冬天是他們食用植株的落葉休眠期,光禿禿的枝條上的繭是非常顯眼好觀察到的。此外,在三義與通宵一帶,常有農民於自己的田地種植楓樹,用來販售樹苗,而這些集中管理的楓樹,就成了四黑目天蠶蛾的大型聚集地,銀絲繭多而密集,不只在枝條上,甚至會在樹幹上「群聚結塊」,看起來頗為壯觀。不過這些銀絲繭,未必都是今年新結成的,而是經年累月累積的結果,筆者曾取下八顆連環的聚集繭塊,卻發現八顆繭都是空的,裡面的成蟲早就遠走高飛,不過這些空繭也很適合拿來當自然裝飾-前提是要先確認裡面沒有藏其他利用空繭生活的「小東西」。




飼養紀錄

年初的觀察之旅,筆者成功帶回10顆裡面確認有蠶蛹的銀絲繭,帶回工作室嘗試飼養與繁殖。1月初攜帶回來,在2月開始陸續羽化,並且很快速地在羽化後就開始找尋異性交配。四黑目天蠶蛾會靠著散發費洛蒙與嗅聞費洛蒙來找尋彼此,由於每一種蛾類散發的費洛蒙都有所不同,因此很難發生「找錯對象」的糗事,也能讓他們在夜晚快速定位。交配完後的三天內就觀察到母蟲產卵,一次數十顆到百顆,由於四黑目天蠶蛾的幼蟲沒有毒性與尖刺禦敵,大量繁殖是他們留存後代的手段,人工飼養下沒有天敵,所以這些幼蟲的生存率會比野外個很多。

年初的幼蟲,在分送8成後,剩下的幾乎都能存活下來,直至今年10月,已經大多吐絲結繭,在渡過短暫的1112月後,估計明年就會羽化出來了。




 

結論

四黑目天蠶蛾並不是自然移入的居民,而是一個產業興衰下的不幸,在生態觀念還沒成熟的古早年代,多的是只看到短期利益甚至是過度期望的業者,引進了外來的物種,卻又在虧損與衰退後沒有做好退場機制,讓這些物種流落出去;吳郭魚、福壽螺、小龍蝦都是類似的例子,在強大的適應力與繁殖能力加成下,這些物種很容易「反客為主」,快速蔓延,難以根治。所幸本次介紹的四黑目天蠶蛾並沒有特別強大的繁殖能力,但在這幾十年間,牠們也已經在台灣中北部的低海拔森林中有著為數不少的族群,如果不要特地把它們再帶到其他地區放生,再過幾十年,也不會有快速擴散的可能性,加上幸運的這種類並不帶有毒性,不至於像日本的舞舞蛾(マイマイガ)一樣因為帶有毒性加上繁殖力強而快速從北海道一路往南入侵擴散造成災害,四黑目天蠶蛾算是可以與人類和平共處的生物。以後若有機會在冬、春時節到苗栗觀光,不妨多留意一下晚上的燈光附近是不是會看到這種白衣的天使。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蟲界的最大醜聞-假蟲王者

 業界震撼新聞 前幾週分享過台灣昆蟲產業的發展,以及日本蟲店的介紹,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昆蟲產業的發展與現況,但是,非常不幸地,在上週的 1 月 13 號,出現了一顆核彈,講風雨飄搖之中的產業炸上了天,規模與影響範圍都非常大,就如同核彈一般,甚至也跟核彈一樣,可能會有後續的輻射影響,重創業界。為什麼說得如此嚴重呢?因為這是一起誇張的詐欺案,嫌疑人甚至無恥地到處宣傳他的「成果」,買了新聞,也攀上了台灣第三大政黨一起宣傳,意圖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甚至大言不慚地想親自拿著「偽造品」前往上次提到過的 むし社 ,意圖藉由欺騙 むし社 達到成為「世界第一」的頭銜。 始作俑者 「他」曾經把自己包裝得像理想成功的青年,「他」曾經在無數人面前述說自己有多麼正派,以前有多麼無辜,卻同時也偽造了一切、欺騙了大眾,更因此拖累了台灣昆蟲產業的一些重要人物,因為出席過他的活動而一起被當成了共犯;其經營團隊更是充滿了重重黑幕,若不是吹哨者因為利益不均而跳出來吹哨,這個組織可能真的會繼續掛著不屬於自己的虛名繼續打著「世界第一」招搖撞騙下去……   一切的起源,來自於一名自稱有夢想想挑戰世界紀錄的學生,此人暫且以小陳稱之(因法律程序問題暫不公開姓名),根據小陳的自述,從小就喜歡養世界最大的兜蟲 - 長戟大兜蟲,也因為家境不錯,且就住在當時某知名蟲店附近,幾乎每天都去店裡跟老闆學習,也向他購買了當時價格高昂的長戟大兜蟲幼蟲,但當年資源與技術還不夠成熟,即使用了日本進口的飼育木屑,還是養不太大,自此他便到處拜師學藝,在自己家中建立了個人的養蟲室。 2018 年,小陳與認識的朋友找了林先生合作,以「林先生負責開店、小陳等人負責內務」的條件,在台中開設了一件甲蟲專門店 - 蟲鑑天日。這時期,林先生忙著自己的興趣上山採集,小陳則逐漸包辦了店內所有事務,甚至提出要林先生犧牲住宅空間讓店面規模拓展到二樓的計畫,但好景不常,由於林先生租的小空間真的有限,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加上店裏收入一直不理想,林先生打算收手不幹了,於是小陳聯合另一家蟲店「彩蟲屋」將「蟲鑑天日」招牌與經營權收走,於 2020 年在新地址開設新店面,自己成為了真正的「負責人兼社長」,開始到處宣傳自己非常會飼養「長戟大兜蟲」,主打「長戟大兜蟲的專門店」,轉型之後看起來是比以前要好上許多。 台灣第一的虛名 但是到了 2022 年,小陳的長戟大兜蟲飼育尺寸

台灣扇角金龜繁殖研究室:技術的突破

 台灣扇角金龜的飼育可能性 還記得之前介紹過的「台灣扇角金龜」嗎?以前的電子報也曾經介紹過這隻台灣的特殊金龜子,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研究後,曾經被稱作「飼育困難」的物種,終於在參考了日本的騷金龜繁殖與飼育方法後,掌握到了關鍵的環節,終於能開始穩定飼育了。 飼育大難關的考驗 扇角金龜直到三年前,都還是被稱作極難人工飼養的怪蟲 - 即使野外的扇角金龜族群是壓倒性地強勢,但在以往的飼育歷史中,扇角金龜的產卵數量極度不穩定,即使同一種介質(此指用來讓扇角金龜潛入產卵用的土或木屑)也不能穩定有產量,而就算運氣好能取得數十隻幼蟲,但往往在三齡幼蟲化蛹之前會莫名全滅,可能 30 隻幼蟲之中,在人工飼育環境下的倖存率只有 10% 以下。重重地難關,讓台灣的飼育家寧願每年去抓野生的,也不願意靠人工繁殖量產這個種類。 產量技術的突破 但是兩年前,因緣際會之下,扇角金龜的產卵問題獲得了大幅度地改善,能穩定產出 15-50 顆的卵了。因為甲蟲一旦翻到便很難轉回來,而翻倒過久是會造成昆蟲死亡,所以在投產時,必然要在土的表面放一些樹皮、木塊作為轉倒後能馬上抓住並翻回來的措施,在兩年前的某一天,因為樹皮缺貨,某名飼育家改用園藝的「水苔」來當作防跌倒介質。 但過了一個月後的採卵時間,他發現產卵箱上面的水苔竟然莫名其妙消失,而母蟲也因為沒有抓取介質而提早因為翻到在土表而死亡,心灰意冷的飼育家乾脆把產卵箱打開,心想母蟲早死應該也沒產卵,但沒想到卻看到了一顆被塞滿水苔的「土蛋」,原來這才是扇角金龜產量的真相 _ 母蟲會找植物纖維與腐植質混合並製作出巨大土蛋,講卵集中產於其中。 後來,經由這次發現,進行了數次實驗,可確認除了水苔外,天然的枯葉也是母蟲會拿來當「建材」,第一道難關在此正式突破。   扇角金龜與水苔 幼蟲死亡的真相 第二道難關,是三齡幼蟲的高死亡率。扇角金龜、騷金龜這一類的昆蟲,在三齡幼蟲後期,會製作「土繭」把自己包起來才化蛹,與普通的獨角仙不一樣,獨角仙只需要在土裡挖出一個洞就能馬上化蛹,甚至將它放在人工製作的半開放人工蛹室也能順利脫皮蛹化;但是金龜類的如果不是密閉但又透氣的「密室」,則很難成功蛹化,因此在飼養金龜類時,通常會放任他們自己在腐植土裡面做好土繭並羽化爬出才採收。照這個邏輯,扇角金龜應該也是「放任主義」 - 讓他們自然製作土繭並羽化就好,但以往的經驗卻顯示,在三齡末期的幼蟲會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