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外來種特輯-魚中之虎

 時光匆匆,2021年前所未有的疫情下度過了,台灣在經歷了近半年的疫情後挺了過來,迎接了2022年的曙光。而說到2022,正是虎年,今天要介紹的生物,外號就與虎息息相關,在台灣的淡水水域中稱霸稱王,可說是真正的魚中之虎-魚虎。



魚虎,原名「小盾鱧」,來自於中南半島的水域,由於小盾鱧的幼魚帶有鮮豔的顏色,被水族業者引進來作為觀賞魚類,在當年的俗名為「紅麗魚」、「紅線鱧」,亦有引進其他國家的類似種,不過現今最多的還是屬「小盾鱧」數量最為龐大。與巴西龜一樣,小盾鱧幼魚雖然鮮豔,但是成長速度快,不用幾個月就會褪色變大,且性格兇暴,侵略性強,從牠滿嘴的尖牙就知道這物種不好惹-何況成體甚至能超越一公尺,而且還會護幼,確保族群能安全活到一定程度。




一般家庭因為小盾鱧的幼魚漂亮就未經謹慎評估就帶回,往往只是用小魚缸來裝牠們,一旦長大後,沒有特別訂做的水族箱很快就會容不下大魚,加上台灣民間傳統觀念在面對水族魚類長太大、變醜等狀況時往往直接選擇往水溝或公園放生。導致適應力強、繁殖力驚人的小盾鱧在引進沒幾年就被記錄到在台灣水域出現而且已有足以穩定繁殖的族群;加上台灣氣候溫暖,小盾鱧怕冷的弱點幾乎不存在,水域中又有大量的食物-原生種魚類與其他被大量放生、逃逸到水域的外來魚類,而台灣更沒有能對他們造成威脅的大型掠食者,魚虎一下子就變成了食物鏈的頂點,毫無忌憚地大量且快速地繁殖、蔓延。數十年間,全台灣大大小小的水域、河川、溪流甚至排水溝,都有魚虎的目擊紀錄,抓不勝抓、防不勝防,已經難以根治,雖然魚虎的肉質口感極佳,烹調後不算難吃,但人吃的數量,在他們的繁殖量面前,是不足以危害到他們繁衍速度的。





  入侵緣由

魚虎在野外出現的軌跡,可追溯至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對於珍奇魚類的飼養需求暴增,因此各種五彩繽紛的觀賞魚類開始出現。當年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針對外來種做規範與限制放生(事實上直至現在也還沒有),伴隨著各種國外物種的引進,沒幾年就開始因為退潮或長大不再鮮豔而棄養。不過當年媒體主要的焦點大多是放在野外數量更龐大的吳郭魚與巴西烏龜,魚虎還沒有特別被注意到,直到1990年代,在各大觀光名勝水源地如日月潭、曾文水庫發現了巨大的成體族群後,才有人警覺原來台灣水域已被巨大的外來掠食者侵佔。



魚虎原產於東南亞、非洲與南美洲的低地河川或湖沼、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繁殖潛力高、人工繁殖容易、容易接受人工飼養環境所提供的餌料、成長迅速,同時價格便宜,或許是為了容易取得貨源,其幼魚是直接來自原產國當地的食用魚市場,進口也相當方便,相較於非洲、南美洲的觀賞魚,東南亞的魚類只需要三到七天就能到達台灣,既安全又迅速,運費成本也低。但同時也代表牠與吳郭魚一樣,對台灣的野外環境適應力會非常強,此外,牠與吳郭魚還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都有台灣原生魚類少見的親代撫育行為(parental care),幼魚在成長之前有一段長時間由親魚保護,遇到危險時幼魚回跑到母魚的口中避掠食者,而魚虎的母魚體型又非常大,種行為大大地提高了幼魚的生存機會。此外,台灣各地河川、灌溉渠、水庫湖沼之間經常進行的越域引水,還有長期以來跨流域的水患泛濫,也促成這種可以仰賴少量水就能存活魚類在台灣的入侵。

 

釣客惡夢

在短短幾年間,魚虎跟吳郭魚一樣取代了台灣水域的溪哥、香魚、石賓,成為了低海拔與平地水域的常見物種,也是釣客最討厭的魚類之一。為什麼呢?因為魚虎是肉食魚類,性格兇猛,常常攻擊上鉤的魚類,造成釣客在有魚虎的水域釣魚時,常發生明明咬餌了,但拉上來卻是一條被咬掉一半的魚,這通常是魚虎的傑作。

然而,還有另一種完全反過來的詭異行徑,就是會有釣客因為喜歡釣大型、拉力強勁的魚種,反過來故意吧魚虎放生到自己常去的水域,造成魚虎進一步擴散到原本沒侵入的自然水域中,這些自私的釣客為了自己一時的刺激,無意間可能原生魚類被魚虎滅絕、取代。



 

怒吃魚虎

魚虎的侵略已經非常徹底,野外的族群也龐大到難以靠人工移除來根除,唯一的好消息,是魚虎跟吳郭魚一樣,都是屬於肉質鮮美的物種,而不是琵琶鼠(垃圾魚)又硬又少肉。台灣的著名觀光水域如曾文水庫、日月潭,因為長年以來就是放生團體的「功德聖地」,水域裡充滿著各種外來魚類,除了魚虎之外,大頭鰱、奇力魚、玻璃魚、吳郭魚等都是常見的外來種,但危機就是轉機,懂吃的當地人,將這些外來種轉化成料理,反過來成為地方特產,魚虎也是其中之一,就像曾文水庫周邊店家把大頭鰱開發成「沙鍋魚頭」、一魚多吃等噱頭,魚虎也被曾文水庫、日月潭的店家盯上,在這幾年不斷研發成好吃的魚料理。雖然無法根除,但總可以撈上來吃吧?



好吃魚虎料理

魚虎肉質較粗,但頗有彈性,因此將魚虎做成酸菜魚肉鍋或是紅燒都不錯,此外筆者還有在日月潭吃過油炸魚虎肉球、三杯魚虎等,味道也確實很美味,無論是頗有質感的魚肉或是富含膠質的魚皮,都有著不輸高級魚的口感與風味,但因為魚虎屬於淡水魚類,唯一不建議生吃,而除了生魚片外的各式料理方法,也確實出現在這些餐廳的菜單中,誠摯推薦各位有機會去各大水庫或日月潭時,可找看看是否有魚虎料理可以嚐鮮,通常不會讓人失望。



 

結論

魚虎不是台灣唯一的快速擴散的外來種,在國人觀念尚未成熟的狀況下被放到野外的物種還有更多,然而這些並不是牠們主動來入侵,乃是在一連串不成熟的觀念與對於做功德的錯誤觀念造成的,亡羊補牢,猶未晚也,業者若能徹底宣導「外來種不外放」、飼主若能在飼養前充分了解該物種習性,並與業者一樣盡好不野放的義務,才是根本之道。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蟲界的最大醜聞-假蟲王者

 業界震撼新聞 前幾週分享過台灣昆蟲產業的發展,以及日本蟲店的介紹,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昆蟲產業的發展與現況,但是,非常不幸地,在上週的 1 月 13 號,出現了一顆核彈,講風雨飄搖之中的產業炸上了天,規模與影響範圍都非常大,就如同核彈一般,甚至也跟核彈一樣,可能會有後續的輻射影響,重創業界。為什麼說得如此嚴重呢?因為這是一起誇張的詐欺案,嫌疑人甚至無恥地到處宣傳他的「成果」,買了新聞,也攀上了台灣第三大政黨一起宣傳,意圖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甚至大言不慚地想親自拿著「偽造品」前往上次提到過的 むし社 ,意圖藉由欺騙 むし社 達到成為「世界第一」的頭銜。 始作俑者 「他」曾經把自己包裝得像理想成功的青年,「他」曾經在無數人面前述說自己有多麼正派,以前有多麼無辜,卻同時也偽造了一切、欺騙了大眾,更因此拖累了台灣昆蟲產業的一些重要人物,因為出席過他的活動而一起被當成了共犯;其經營團隊更是充滿了重重黑幕,若不是吹哨者因為利益不均而跳出來吹哨,這個組織可能真的會繼續掛著不屬於自己的虛名繼續打著「世界第一」招搖撞騙下去……   一切的起源,來自於一名自稱有夢想想挑戰世界紀錄的學生,此人暫且以小陳稱之(因法律程序問題暫不公開姓名),根據小陳的自述,從小就喜歡養世界最大的兜蟲 - 長戟大兜蟲,也因為家境不錯,且就住在當時某知名蟲店附近,幾乎每天都去店裡跟老闆學習,也向他購買了當時價格高昂的長戟大兜蟲幼蟲,但當年資源與技術還不夠成熟,即使用了日本進口的飼育木屑,還是養不太大,自此他便到處拜師學藝,在自己家中建立了個人的養蟲室。 2018 年,小陳與認識的朋友找了林先生合作,以「林先生負責開店、小陳等人負責內務」的條件,在台中開設了一件甲蟲專門店 - 蟲鑑天日。這時期,林先生忙著自己的興趣上山採集,小陳則逐漸包辦了店內所有事務,甚至提出要林先生犧牲住宅空間讓店面規模拓展到二樓的計畫,但好景不常,由於林先生租的小空間真的有限,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加上店裏收入一直不理想,林先生打算收手不幹了,於是小陳聯合另一家蟲店「彩蟲屋」將「蟲鑑天日」招牌與經營權收走,於 2020 年在新地址開設新店面,自己成為了真正的「負責人兼社長」,開始到處宣傳自己非常會飼養「長戟大兜蟲」,主打「長戟大兜蟲的專門店」,轉型之後看起來是比以前要好上許多。 台灣第一的虛名 但是到了 2022 年,小陳的長戟大兜蟲飼育尺寸

台灣扇角金龜繁殖研究室:技術的突破

 台灣扇角金龜的飼育可能性 還記得之前介紹過的「台灣扇角金龜」嗎?以前的電子報也曾經介紹過這隻台灣的特殊金龜子,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研究後,曾經被稱作「飼育困難」的物種,終於在參考了日本的騷金龜繁殖與飼育方法後,掌握到了關鍵的環節,終於能開始穩定飼育了。 飼育大難關的考驗 扇角金龜直到三年前,都還是被稱作極難人工飼養的怪蟲 - 即使野外的扇角金龜族群是壓倒性地強勢,但在以往的飼育歷史中,扇角金龜的產卵數量極度不穩定,即使同一種介質(此指用來讓扇角金龜潛入產卵用的土或木屑)也不能穩定有產量,而就算運氣好能取得數十隻幼蟲,但往往在三齡幼蟲化蛹之前會莫名全滅,可能 30 隻幼蟲之中,在人工飼育環境下的倖存率只有 10% 以下。重重地難關,讓台灣的飼育家寧願每年去抓野生的,也不願意靠人工繁殖量產這個種類。 產量技術的突破 但是兩年前,因緣際會之下,扇角金龜的產卵問題獲得了大幅度地改善,能穩定產出 15-50 顆的卵了。因為甲蟲一旦翻到便很難轉回來,而翻倒過久是會造成昆蟲死亡,所以在投產時,必然要在土的表面放一些樹皮、木塊作為轉倒後能馬上抓住並翻回來的措施,在兩年前的某一天,因為樹皮缺貨,某名飼育家改用園藝的「水苔」來當作防跌倒介質。 但過了一個月後的採卵時間,他發現產卵箱上面的水苔竟然莫名其妙消失,而母蟲也因為沒有抓取介質而提早因為翻到在土表而死亡,心灰意冷的飼育家乾脆把產卵箱打開,心想母蟲早死應該也沒產卵,但沒想到卻看到了一顆被塞滿水苔的「土蛋」,原來這才是扇角金龜產量的真相 _ 母蟲會找植物纖維與腐植質混合並製作出巨大土蛋,講卵集中產於其中。 後來,經由這次發現,進行了數次實驗,可確認除了水苔外,天然的枯葉也是母蟲會拿來當「建材」,第一道難關在此正式突破。   扇角金龜與水苔 幼蟲死亡的真相 第二道難關,是三齡幼蟲的高死亡率。扇角金龜、騷金龜這一類的昆蟲,在三齡幼蟲後期,會製作「土繭」把自己包起來才化蛹,與普通的獨角仙不一樣,獨角仙只需要在土裡挖出一個洞就能馬上化蛹,甚至將它放在人工製作的半開放人工蛹室也能順利脫皮蛹化;但是金龜類的如果不是密閉但又透氣的「密室」,則很難成功蛹化,因此在飼養金龜類時,通常會放任他們自己在腐植土裡面做好土繭並羽化爬出才採收。照這個邏輯,扇角金龜應該也是「放任主義」 - 讓他們自然製作土繭並羽化就好,但以往的經驗卻顯示,在三齡末期的幼蟲會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