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外來種專題-難以斷絕的綠色潮流-綠鬣蜥

綠潮

近年綠鬣蜥在屏東危害生態、肆虐農田,引發不少民怨,為此,縣府加派人力投入移除,而捕捉量也明顯上升,據統計,2021年移除19733隻,不僅為全國最多,還是2020年的2.3倍,但農業處強調,最多移除量不等於最多總量。

綠鬣蜥是什麼樣的蜥蜴,又為什麼在入侵後讓政府如此警覺甚至不斷撥下經費想盡辦法移除呢?



小酷斯拉

綠鬣蜥,又名美洲鬣蜥。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中大型蜥蜴,由於幼體顏色是十分鮮豔的翠綠色,加上性格相對溫馴,不太會咬人,十分討喜,外表又長得非常像小型恐龍,數十年前被業者引進台灣,因為價格低廉,吸引很多愛好者購買,加上1998年上映的怪獸電影「酷斯拉」中,該隻怪獸的原型正是類似的鬣蜥,電影上映後也推動了一波綠鬣蜥飼養潮。 時在台灣的南部也有業者建立繁殖場想就地繁殖出售節省進口成本與風險,而且綠鬣蜥母蜥蜴一隻一次可產3040顆卵,繁殖量大,生長快速,除此之外還有機率出現基因變異出現「紅色」、「白色」甚至「藍色」的變異個體,一隻可以賣十數倍高價,因此業者非常願意去繁殖拼出特殊個體。




然而,2012年時,開始出現在野外的目擊紀錄。一開始大多被認為是飼主管理不善逃逸而已,但2015年時,屏東與高雄相繼發現數十筆野外紀錄,且幼體成體都有,有公有母,足以證明已有野外族群,然而自此開始,綠鬣蜥的擴散就如野火燎原,快速地往北甚至往東擴散了。


一般認為綠鬣蜥回跑到野外的可能有兩種:其一是因為綠鬣蜥雖然幼體十分鮮綠又溫馴,而且非常好照顧,小時候吃蟲,成長之後會轉變食性變成「吃素」,改吃菜葉水果,在終年不缺蔬果的台灣,這隻蜥蜴可以說非常好照顧。然而,綠鬣蜥跟之前提過的「魚虎」-小盾鱧一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在短暫的幼年期後,沒過幾個月就會變成草綠色、爪長尾長的中型蜥蜴,在這階段已經沒有了漂亮的鮮綠色,剩下帶點黃斑的草色,而且因為牠在野外是會爬樹的,爪子也為了爬樹而特別尖銳,有時候即時牠沒有敵意,輕輕在飼主手上爬過去就可能破皮,若是不小心惹牠生氣,甚至可能抓得飼主皮開肉綻要去醫院,此外,成年個體身長會超過150公分,一般人家裡很難負擔,到最後常常是往野外一丟了事。

第二,是中南部的繁殖場的逃逸問題,綠鬣蜥擅長攀爬外,亦很會挖地洞,若飼養者只是把牠們當成雞鴨在管理,那鐵絲網是很容易被它們爬上去翻牆逃走、地面也可能被挖出一條直通自由的地道。根據20152016年的網路論壇紀錄,就有繁殖主在網路哭訴綠鬣蜥挖洞大量逃逸的慘事。除此之外,也有業主自述因為颱風天繁殖場被大水淹沒,結果擅長爬樹、挖洞,同時也擅長游泳的綠鬣蜥就趁機全部游走了。



這些案例,在2010-2015年前就開始陸續發生,但這些逃逸個體,沒什麼人注意到,因為它們很低調地在荒郊野外的森林與水道附近繁殖。等到新聞媒體正式報導綠鬣蜥出現在野外繁殖的問題時,牠們早已繁殖了超過三個世代,且因為成體又大又擅泳、擅爬,連野狗都很難抓到成體,天敵可說是不存在,繁衍出的數量非常可觀。

 

進擊的綠巨人

然而,不只屏東,綠鬣蜥的蹤跡正逐漸往北擴散,高雄、台南、嘉義等熱帶地區都有蹤跡,且數量都非常可觀,其中除了屏東之外,嘉義縣郊區的灌溉水道與農田間也是高密度的「重災區」,到處都看得到它們的綠色蹤影。到了2019年時,這種綠色小恐龍的蹤跡,甚至突破了北回歸線,來到了雲林、彰化甚至台中。彰化二林鎮是出了名的重災區,在2019年便有非常多的紀錄,且因為環境極度適合繁衍,在2020年時已成為了不下於屏東、嘉義的大產地。20197月,一名釣客在中興大學附近的康橋,目擊並捕獲了一挑亞成體綠鬣蜥,而後,陸續有目擊紀錄,甚至在中興湖也出現了小型個體。這代表著綠鬣蜥的擴散仍未停止,甚至在2020年也有謠傳在更北部的苗栗縣也出現了目擊情報,之前臆測的「北回歸線」氣溫阻隔線等同不存在,綠鬣蜥正在適應台灣的低溫時期。另外,綠鬣蜥十分擅長游泳,甚至在小琉球都有綠鬣蜥出沒,2020年就有新聞報導在小琉球發現綠鬣蜥正從海上游泳而來。該篇報導中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分析後認為,綠鬣蜥會透過海洋擴散,在原產地的加勒比海相隔10多公里的小島都是族群的分布範圍,因此游泳是生物的本能。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添喜在該篇報導中表示,綠鬣蜥會透過海洋擴散,在原生地加勒比海相隔10多公里的小島都是族群的分布範圍,因此游泳是生物的本能。因此不只台灣本島,甚至連近海的離島都有可能是綠鬣蜥未來擴散繁衍的目標。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在台東也已經確認到綠鬣蜥的蹤跡,照這速度下去,東半部的離島-蘭嶼、綠島都有被入侵的危機。



綠鬣蜥的危害與防治

綠鬣蜥在台灣不斷擴散,是否跟其他有名的外來種一樣有重大危害呢?他是否跟福壽螺、秋行軍蟲一樣會重創農作物?又或者跟荔枝椿象一樣危害農作物之餘還帶有毒性?還是他跟紅火蟻一樣入侵力強又有劇毒、會危害我們的生命?或是牠跟魚虎一樣會到處捕食原生魚類、直接「乞丐趕廟公」取代原生生態成為強勢族群?

不幸中的大幸,是綠鬣蜥的肉食性,是在幼年時期,會捕食昆蟲,但當牠長大後,雖然偶爾有食肉的紀錄,但綠鬣蜥成體的主食還是以植物為主。而且綠鬣蜥本身天性其實十分膽小,甚至偶爾會遇到非常溫馴的個體,一般來說,人類遇到牠,牠只會想逃跑,並不會主動攻擊人類。自綠鬣蜥泛濫以來,「被綠鬣蜥傷害」的事件,除了一名阿婆被路上的大成體嚇到摔車,就是在裝備不足擅自捕捉時被牠掙扎造成的受傷,因此可以放心,綠鬣蜥不會主動衝出來追咬人,更不會突然衝到住宅區攻擊小孩,在「對人類的危害」程度,牠其實被歸類在相對安全的等級。如果居住的地方出現綠鬣蜥,通常都能與牠和平相處,受害最深的,除了牠們棲地附近的植物之外,大概就是農夫的心血吧?綠鬣蜥成體是真的「吃素的」,那些辛苦種出來的青菜就成為了他們的最愛。中南部的綠鬣蜥泛濫區的菜園,往往是最大的受災戶。




也因為綠鬣蜥在台灣野外太過適應,政府也開始修法管制、禁止特定外國產爬蟲類輸入與飼養,以免繼綠鬣蜥後可能會出現新的更具威脅性的外來種爬蟲類-畢竟大部分的蜥蜴是吃肉的,要是不小心又讓大型的肉食蜥蜴出現在野外擴散,恐怕就真的會危害到人了。在2020年的修法後,綠鬣蜥已經成為禁止販賣的物種,原先有飼養的也必須登記註冊,在野外看到綠鬣蜥,也不能隨意抓回飼養,今後也有可能預防性封禁一些市場價格低廉但繁殖力強大的中大型蜥蜴進口,也算是較為有效的亡羊補牢。




雖然綠鬣蜥沒有對人類直接的危險性,但站在保育台灣原生種的立場,還是建議各位遇到綠鬣蜥應馬上通報相關單位來處理,也不要私自亂抓,前面有說過,綠鬣蜥爪長且力大無窮,如果硬要抓他,被掙扎的利爪以及逼不得已開口咬到可是很嚴重的。遺憾的是,近年來有些不肖網紅,打著「除害」的名義拍攝虐殺綠鬣蜥的影片博取流量,並常常誇大形容綠鬣蜥好像很危險的樣子,進而為自己用獵具屠殺找理由,這樣並不可取。綠鬣蜥固然該盡量移除,但至少讓生命走得有尊嚴。

 有很多像附圖這隻,就是個明明沒危害人但因為被拍到上傳臉書,就被民間的「專家」私自處刑的可憐傢伙。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蟲界的最大醜聞-假蟲王者

 業界震撼新聞 前幾週分享過台灣昆蟲產業的發展,以及日本蟲店的介紹,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昆蟲產業的發展與現況,但是,非常不幸地,在上週的 1 月 13 號,出現了一顆核彈,講風雨飄搖之中的產業炸上了天,規模與影響範圍都非常大,就如同核彈一般,甚至也跟核彈一樣,可能會有後續的輻射影響,重創業界。為什麼說得如此嚴重呢?因為這是一起誇張的詐欺案,嫌疑人甚至無恥地到處宣傳他的「成果」,買了新聞,也攀上了台灣第三大政黨一起宣傳,意圖增加自己的曝光度,甚至大言不慚地想親自拿著「偽造品」前往上次提到過的 むし社 ,意圖藉由欺騙 むし社 達到成為「世界第一」的頭銜。 始作俑者 「他」曾經把自己包裝得像理想成功的青年,「他」曾經在無數人面前述說自己有多麼正派,以前有多麼無辜,卻同時也偽造了一切、欺騙了大眾,更因此拖累了台灣昆蟲產業的一些重要人物,因為出席過他的活動而一起被當成了共犯;其經營團隊更是充滿了重重黑幕,若不是吹哨者因為利益不均而跳出來吹哨,這個組織可能真的會繼續掛著不屬於自己的虛名繼續打著「世界第一」招搖撞騙下去……   一切的起源,來自於一名自稱有夢想想挑戰世界紀錄的學生,此人暫且以小陳稱之(因法律程序問題暫不公開姓名),根據小陳的自述,從小就喜歡養世界最大的兜蟲 - 長戟大兜蟲,也因為家境不錯,且就住在當時某知名蟲店附近,幾乎每天都去店裡跟老闆學習,也向他購買了當時價格高昂的長戟大兜蟲幼蟲,但當年資源與技術還不夠成熟,即使用了日本進口的飼育木屑,還是養不太大,自此他便到處拜師學藝,在自己家中建立了個人的養蟲室。 2018 年,小陳與認識的朋友找了林先生合作,以「林先生負責開店、小陳等人負責內務」的條件,在台中開設了一件甲蟲專門店 - 蟲鑑天日。這時期,林先生忙著自己的興趣上山採集,小陳則逐漸包辦了店內所有事務,甚至提出要林先生犧牲住宅空間讓店面規模拓展到二樓的計畫,但好景不常,由於林先生租的小空間真的有限,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加上店裏收入一直不理想,林先生打算收手不幹了,於是小陳聯合另一家蟲店「彩蟲屋」將「蟲鑑天日」招牌與經營權收走,於 2020 年在新地址開設新店面,自己成為了真正的「負責人兼社長」,開始到處宣傳自己非常會飼養「長戟大兜蟲」,主打「長戟大兜蟲的專門店」,轉型之後看起來是比以前要好上許多。 台灣第一的虛名 但是到了 2022 年,小陳的長戟大兜蟲飼育尺寸

台灣扇角金龜繁殖研究室:技術的突破

 台灣扇角金龜的飼育可能性 還記得之前介紹過的「台灣扇角金龜」嗎?以前的電子報也曾經介紹過這隻台灣的特殊金龜子,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研究後,曾經被稱作「飼育困難」的物種,終於在參考了日本的騷金龜繁殖與飼育方法後,掌握到了關鍵的環節,終於能開始穩定飼育了。 飼育大難關的考驗 扇角金龜直到三年前,都還是被稱作極難人工飼養的怪蟲 - 即使野外的扇角金龜族群是壓倒性地強勢,但在以往的飼育歷史中,扇角金龜的產卵數量極度不穩定,即使同一種介質(此指用來讓扇角金龜潛入產卵用的土或木屑)也不能穩定有產量,而就算運氣好能取得數十隻幼蟲,但往往在三齡幼蟲化蛹之前會莫名全滅,可能 30 隻幼蟲之中,在人工飼育環境下的倖存率只有 10% 以下。重重地難關,讓台灣的飼育家寧願每年去抓野生的,也不願意靠人工繁殖量產這個種類。 產量技術的突破 但是兩年前,因緣際會之下,扇角金龜的產卵問題獲得了大幅度地改善,能穩定產出 15-50 顆的卵了。因為甲蟲一旦翻到便很難轉回來,而翻倒過久是會造成昆蟲死亡,所以在投產時,必然要在土的表面放一些樹皮、木塊作為轉倒後能馬上抓住並翻回來的措施,在兩年前的某一天,因為樹皮缺貨,某名飼育家改用園藝的「水苔」來當作防跌倒介質。 但過了一個月後的採卵時間,他發現產卵箱上面的水苔竟然莫名其妙消失,而母蟲也因為沒有抓取介質而提早因為翻到在土表而死亡,心灰意冷的飼育家乾脆把產卵箱打開,心想母蟲早死應該也沒產卵,但沒想到卻看到了一顆被塞滿水苔的「土蛋」,原來這才是扇角金龜產量的真相 _ 母蟲會找植物纖維與腐植質混合並製作出巨大土蛋,講卵集中產於其中。 後來,經由這次發現,進行了數次實驗,可確認除了水苔外,天然的枯葉也是母蟲會拿來當「建材」,第一道難關在此正式突破。   扇角金龜與水苔 幼蟲死亡的真相 第二道難關,是三齡幼蟲的高死亡率。扇角金龜、騷金龜這一類的昆蟲,在三齡幼蟲後期,會製作「土繭」把自己包起來才化蛹,與普通的獨角仙不一樣,獨角仙只需要在土裡挖出一個洞就能馬上化蛹,甚至將它放在人工製作的半開放人工蛹室也能順利脫皮蛹化;但是金龜類的如果不是密閉但又透氣的「密室」,則很難成功蛹化,因此在飼養金龜類時,通常會放任他們自己在腐植土裡面做好土繭並羽化爬出才採收。照這個邏輯,扇角金龜應該也是「放任主義」 - 讓他們自然製作土繭並羽化就好,但以往的經驗卻顯示,在三齡末期的幼蟲會突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