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起的小生物風潮
疫情封閉了大量的戶外活動,在自閉的兩年多,居家小寵物與居家小盆栽開始流行,2020年的觀葉植物熱潮、爬蟲熱潮以及海水魚熱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興起。而在這其中,有一個小學常常玩的小動物也乘著這波熱潮捲土重來,但由於牠們的習性,也引起了採集是否過量的爭議,尤其是某一種超級稀有種被發現因為這幾年洋流而出現在台灣,造成了延燒至今日的「淘金潮」,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他就是背著貝殼的小怪物-寄居蟹。
陸寄居蟹的文藝復興
陸寄居蟹是泛指十足目陸寄居蟹科陸寄居蟹屬的生物,與海棲寄居蟹不同之處在於,比起常態棲息在海中、礁岩海水區或潮間帶,且身形較為細長、無法長時間離水,若離開海水太久就會死亡,對於生活環境要求也比較高。而陸寄居蟹,則是自從幼生體上岸後,便往海岸林或內陸遷移,擅長攀爬,可在樹上看到他們;可長時間離水,但大部分種類還是需要在一定時間會到海岸補充海水。由於寄居蟹在海邊是強勢種,且造型奇特、顏色多變,在以前常常被當地人或是寵物商人大量捕捉到市場或寵物店販賣,由於以前缺乏飼養牠們的相關知識,因此在人工飼養環境下常常活不久,造成遺憾。近幾年對陸寄居蟹的研究比較完善,也因此開始能在人工環境下飼養亞成體、成體超過十年,也因此讓寄居蟹再度收到注目,這幾年來,相關社團也紛紛成立推廣正確的飼養觀念與方法,也有人回饋於大自然協助野放與捐贈貝殼。
(圖源:やどかり屋)
陸寄居蟹的飼養
飼養陸寄居蟹,要如何穩定地讓他們在人工飼育環境下活超過數年呢?答案是「蛻皮」與「休眠」。近年的研究發現,寄居蟹的成長,不只是需要「換家」-從小殼更換到大殼,更需要蛻皮,但與其他蛻皮完沒幾天就能生龍活虎的節肢動物不一樣,陸寄居蟹的蛻皮是隆重且謹慎的儀ㄡ式,不能有其他隻寄居蟹的干擾,更需要特殊的墊材讓他「閉關」……
在講解原因前,我們先來介紹正常的陸寄居蟹飼養環境,一般來說,需要的是能讓他躲避的遮蔽物,墊在地面的白砂,以及讓牠們進食的食盆(避免食物弄得到處都是),然後是補充水分的兩種水盆-淡水盆與海水盆。水分對寄居蟹來說是最重要的,這邊建議淡水盡量使用飲用水或礦泉水,一般的自來水不太適合,畢竟是他們要儲存在體內的重要資源。而海水的話,對寄居蟹來說也不可或缺,除了補充鹽分外,也能藉由海水的鹹度來殺掉一些攀附在殼上的寄生蟲或細菌,是寄居蟹新陳代謝不可或缺的一環。要取得純淨的海水,除了直接向有販賣海水魚類的水族館購買海水外,也能購買海水素自己調配,大概每一週準備一盆海水讓寄居蟹在裡面泡個半天就可以了。
寄居蟹的食物非常簡單,舉凡生菜水果生肉熟肉乃至麵包泡麵他們都很喜歡,但是要記得補充鈣質,可以在每個7天補充一些墨魚骨或鈣粉,也不需要特別準備什麼活的蟋蟀蟑螂麵包蟲,在家下廚剩下的材料就可以。有專業的飼育家認為,海岸林的植物會讓陸寄居蟹的外骨骼「顯色」更明顯-即是有些藍、紅、紫色的寄居蟹會變得更鮮艷,因此林投、海檬果(注意人不可食用)以及大葉欖仁等海岸植物會被拿來當成飼料,小編在沖繩的觀察也發現,他們非常喜歡吃林投,若是有野外的林投落果,常常會看到一大群衝過來搶食。
最後再加上一些攀爬木以及最重要的「蛻皮盆」,攀爬木可以直接找野外的乾燥木頭,並且確定沒有噴灑農藥或消毒藥後放在盆子中讓他們攀爬,千萬要注意不要忘記加蓋,所有的陸寄居蟹都是逃獄高手,可以利用攀爬木輕鬆翻出缸子。
延長壽命的關鍵-順利的蛻殼
至於蛻皮盆,是什麼東西呢?蛻皮盆就是讓寄居蟹可以鑽進去蛻殼並休眠的空間,一般建議以園藝用的椰纖土當介質,椰纖土比其他培養土不易滋生雜蟲,而且椰子樹也是寄居蟹棲息地常有的樹種,會讓他們比較容易適應。椰纖土盆建議土至少要有10公分厚,若有看到寄居蟹鑽入土中,可靜靜等候他蛻殼完後蟄伏一個月自行出關,若是飼養複數的寄居蟹,則建議發現有鑽土且不出來的個體就連同盆子一起拿出來靜置(記得補充新盆子),如此一來寄居蟹便能放心閉關,延長飼養壽命。
。
永續經營,放生母蟹
在良好的照顧環境下,寄居蟹是有可能活到二十年的。但是要注意的是:寄居蟹的母體是野外繁衍的重要來源,翻開寄居蟹的肚子,注意第三對步足的基部,若有左右各一個小洞,那個便是生殖孔,也就代表她是母的;若發現自己的寄居蟹是母的,建議在7-8月之間帶去原產地放生,因為寄居蟹是在海裡釋放幼蟹,且幼蟹需要在有浪潮與細小浮游生物下的海域成長,一般人很難製作類似的環境,與其讓他大量死亡,不如還給自然讓自然養。
台灣的陸寄居蟹種類
台灣的陸生寄居蟹,在乾淨的海域大多不難預見,黃昏或夜晚在海岸線散步的話常常有機會看到,在文章的最後,來介紹台灣的陸生寄居蟹以及注意事項:
1:椰子蟹:椰子蟹在分類上也可以算是寄居蟹的一員,他的體型世界寄居蟹家族中最大的,聽說可以長到超過三公斤,又被稱作「八卦蟹」,因為他張開時呈現八卦形。尾部已硬化,不需要躲在貝殼中,但是因為被大量獵捕來食用已呈現瀕臨絕種,在台灣的法律上屬於保育類,不能飼養。
(圖片攝於沖繩)
2:灰白陸寄居蟹:身體大多呈現白色故而得名,但也會出現綠色、紅色的異變個體,可能跟食用的植物有關;為台灣最常見的種類,屬於中大型寄居蟹,比較偏愛近海環境,飼養時提供海水的頻率高一點。
3:凹足陸寄居蟹+深紫陸寄居蟹:尾部偏長的兩種中大型寄居蟹,因為體型特徵相似,在分類上曾一度被當成同一種,但是後來有學者提出深紫陸的觸鬚顏色是鮮紅色,明顯與凹足不同而被分出來。凹足的體色為灰白至褐色,由於步足有凹陷形狀而得名。深紫陸寄居蟹,外觀與凹足極相似,但觸鬚顏色較為鮮紅且體色更為多變,從咖啡到藍紫色都有,這兩種比較喜歡海岸林與紅樹林,對海水的依賴度又更低了一點,正常地一週一次海水浴即可。
4:短掌/短腕陸寄居蟹:體色為深棕色到芋頭紫,少數則有草莓紅,為台灣第二大的寄居蟹,體色多變且左螯異常膨大是他的特徵。數量穩定且體型巨大,加上對海水依賴度最低,在野外甚至會爬到遠離海岸的淺山生活,飼育環境幾乎不需要海水,因此是台灣最受歡迎的陸寄居蟹,也最好入門,但要小心他的巨鉗,被夾到不是鬧著玩的。
5:日本紫陸寄居蟹:此種類至今依然充滿爭議,因為它是最近才被發現在台灣有族群。一般來說,日本紫陸被認知只有在日本沖繩南部諸島才有,也因此被日本政府以天然紀念物保育(但國內業者有配額可以定量捕捉),也因此海外很難看到日本紫陸的活體。但是這幾年來,在台灣東北部不斷有此種類的小型個體被發現,但最大隻也只有亞成體,並沒有人在野外發現超過五年的個體(雖然有玩家用飼養的把他養超過五年。)所以有學者認為可能只是因為近幾年反聖嬰現象洋流反常流動,造成鄰近的與那國島的幼體被沖到台灣近海進而上岸,可能不是長久存在的原生種,是短暫且美麗的錯誤,但也有人認為,洋流改變是常態,今後台灣可能會隨之而常態性出現。並呼籲政府應認真看待這嬌客出現的事實,儘快做好相關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