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潮 近年綠鬣蜥在屏東危害生態、肆虐農田,引發不少民怨,為此,縣府加派人力投入移除,而捕捉量也明顯上升,據統計, 2021 年移除 1 萬 9733 隻,不僅為全國最多,還是 2020 年的 2.3 倍,但農業處強調,最多移除量不等於最多總量。 綠鬣蜥是什麼樣的蜥蜴,又為什麼在入侵後讓政府如此警覺甚至不斷撥下經費想盡辦法移除呢? 小酷斯拉 綠鬣蜥,又名美洲鬣蜥。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中大型蜥蜴,由於幼體顏色是十分鮮豔的翠綠色,加上性格相對溫馴,不太會咬人,十分討喜 ,外表又長得非常像小型恐龍, 數十年前被業者引進台灣,因為價格低廉,吸引很多愛好者購買, 加上 1998 年上映的怪獸電影「酷斯拉」中,該隻怪獸的原型正是類似的鬣蜥,電影上映後也推動了一波綠鬣蜥飼養潮。 同 時在台灣的南部也有業者建立繁殖場想就地繁殖出售節省進口成本與風險,而且綠鬣蜥母蜥蜴一隻一次可產 30 ~ 40 顆卵,繁殖量大,生長快速,除此之外還有機率出現基因變異出現「紅色」、「白色」甚至「藍色」的變異個體,一隻可以賣十數倍高價,因此業者非常願意去繁殖拼出特殊個體。 然而, 2012 年時,開始出現在野外的目擊紀錄。一開始大多被認為是飼主管理不善逃逸而已,但 2015 年時,屏東與高雄相繼發現數十筆野外紀錄,且幼體成體都有,有公有母,足以證明已有野外族群,然而自此開始,綠鬣蜥的擴散就如野火燎原,快速地往北甚至往東擴散了。 一般認為綠鬣蜥回跑到野外的可能有兩種:其一是因為綠鬣蜥雖然幼體十分鮮綠又溫馴,而且非常好照顧,小時候吃蟲,成長之後會轉變食性變成「吃素」,改吃菜葉水果,在終年不缺蔬果的台灣,這隻蜥蜴可以說非常好照顧。然而,綠鬣蜥跟之前提過的「魚虎」 - 小盾鱧一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在短暫的幼年期後,沒過幾個月就會變成草綠色、爪長尾長的中型蜥蜴,在這階段已經沒有了漂亮的鮮綠色,剩下帶點黃斑的草色,而且因為牠在野外是會爬樹的,爪子也為了爬樹而特別尖銳,有時候即時牠沒有敵意,輕輕在飼主手上爬過去就可能破皮,若是不小心惹牠生氣,甚至可能抓得飼主皮開肉綻要去醫院,此外,成年個體身長會超過 150 公分,一般人家裡很難負擔,到最後常常是往野外一丟了事。 第二,是中南部的繁殖場的逃逸問題,綠鬣蜥擅長攀爬外,亦很會挖地洞,若飼養者只是把牠們當成雞鴨在管理,那鐵絲網是很容易被它們爬上去翻牆逃走、地面也可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