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2的文章

想過除夕夜別想跳過「小年夜」,教你準備拜天公供品,讓你平安順利一整年!

哈囉 ~ 各位小夥伴們最近好嗎?快要過年囉!大家有沒有興奮和期待呢?😊大家有安排什麼過年活動嗎?還是說大家準備待在家裡防疫、過年哪都不去了,說真的,若不是因為 Omicorn 今年的搶頭香活動還是挺精彩的。

外來種專題-難以斷絕的綠色潮流-綠鬣蜥

綠潮 近年綠鬣蜥在屏東危害生態、肆虐農田,引發不少民怨,為此,縣府加派人力投入移除,而捕捉量也明顯上升,據統計, 2021 年移除 1 萬 9733 隻,不僅為全國最多,還是 2020 年的 2.3 倍,但農業處強調,最多移除量不等於最多總量。 綠鬣蜥是什麼樣的蜥蜴,又為什麼在入侵後讓政府如此警覺甚至不斷撥下經費想盡辦法移除呢? 小酷斯拉 綠鬣蜥,又名美洲鬣蜥。是原產於中南美洲的中大型蜥蜴,由於幼體顏色是十分鮮豔的翠綠色,加上性格相對溫馴,不太會咬人,十分討喜 ,外表又長得非常像小型恐龍, 數十年前被業者引進台灣,因為價格低廉,吸引很多愛好者購買, 加上 1998 年上映的怪獸電影「酷斯拉」中,該隻怪獸的原型正是類似的鬣蜥,電影上映後也推動了一波綠鬣蜥飼養潮。  同 時在台灣的南部也有業者建立繁殖場想就地繁殖出售節省進口成本與風險,而且綠鬣蜥母蜥蜴一隻一次可產 30 ~ 40 顆卵,繁殖量大,生長快速,除此之外還有機率出現基因變異出現「紅色」、「白色」甚至「藍色」的變異個體,一隻可以賣十數倍高價,因此業者非常願意去繁殖拼出特殊個體。 然而, 2012 年時,開始出現在野外的目擊紀錄。一開始大多被認為是飼主管理不善逃逸而已,但 2015 年時,屏東與高雄相繼發現數十筆野外紀錄,且幼體成體都有,有公有母,足以證明已有野外族群,然而自此開始,綠鬣蜥的擴散就如野火燎原,快速地往北甚至往東擴散了。 一般認為綠鬣蜥回跑到野外的可能有兩種:其一是因為綠鬣蜥雖然幼體十分鮮綠又溫馴,而且非常好照顧,小時候吃蟲,成長之後會轉變食性變成「吃素」,改吃菜葉水果,在終年不缺蔬果的台灣,這隻蜥蜴可以說非常好照顧。然而,綠鬣蜥跟之前提過的「魚虎」 - 小盾鱧一樣,「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在短暫的幼年期後,沒過幾個月就會變成草綠色、爪長尾長的中型蜥蜴,在這階段已經沒有了漂亮的鮮綠色,剩下帶點黃斑的草色,而且因為牠在野外是會爬樹的,爪子也為了爬樹而特別尖銳,有時候即時牠沒有敵意,輕輕在飼主手上爬過去就可能破皮,若是不小心惹牠生氣,甚至可能抓得飼主皮開肉綻要去醫院,此外,成年個體身長會超過 150 公分,一般人家裡很難負擔,到最後常常是往野外一丟了事。 第二,是中南部的繁殖場的逃逸問題,綠鬣蜥擅長攀爬外,亦很會挖地洞,若飼養者只是把牠們當成雞鴨在管理,那鐵絲網是很容易被它們爬上去翻牆逃走、地面也可能被

冷還會更冷(?)在大寒來到前先來看看可以怎麼吃和喝!

  哈囉 ~ 各位小夥伴們最近好嗎?從 1/11 晚上開始就可以感覺到冷空氣逐漸增加,到了 1/12 早上一醒來簡直不得了, Ester 有種身處冰天雪地的錯覺 ( 有這麼嚴重? ) 沒辦法 Ester 就是這麼怕冷,所以在冬天都會包緊緊才不會感冒。

外來種特輯-魚中之虎

  時光匆匆, 2021 年前所未有的疫情下度過了,台灣在經歷了近半年的疫情後挺了過來,迎接了 2022 年的曙光。而說到 2022 ,正是虎年,今天要介紹的生物,外號就與虎息息相關,在台灣的淡水水域中稱霸稱王,可說是真正的魚中之虎 - 魚虎。 魚虎,原名「小盾鱧」,來自於中南半島的水域,由於小盾鱧的幼魚帶有鮮豔的顏色,被水族業者引進來作為觀賞魚類,在當年的俗名為「紅麗魚」、「紅線鱧」,亦有引進其他國家的類似種,不過現今最多的還是屬「小盾鱧」數量最為龐大。與巴西龜一樣,小盾鱧幼魚雖然鮮豔,但是成長速度快,不用幾個月就會褪色變大,且性格兇暴,侵略性強,從牠滿嘴的尖牙就知道這物種不好惹 - 何況成體甚至能超越一公尺,而且還會護幼,確保族群能安全活到一定程度。 一般家庭因為小盾鱧的幼魚漂亮就未經謹慎評估就帶回,往往只是用小魚缸來裝牠們,一旦長大後,沒有特別訂做的水族箱很快就會容不下大魚,加上台灣民間傳統觀念在面對水族魚類長太大、變醜等狀況時往往直接選擇往水溝或公園放生。導致適應力強、繁殖力驚人的小盾鱧在引進沒幾年就被記錄到在台灣水域出現而且已有足以穩定繁殖的族群;加上台灣氣候溫暖,小盾鱧怕冷的弱點幾乎不存在,水域中又有大量的食物 - 原生種魚類與其他被大量放生、逃逸到水域的外來魚類,而台灣更沒有能對他們造成威脅的大型掠食者,魚虎一下子就變成了食物鏈的頂點,毫無忌憚地大量且快速地繁殖、蔓延。數十年間,全台灣大大小小的水域、河川、溪流甚至排水溝,都有魚虎的目擊紀錄,抓不勝抓、防不勝防,已經難以根治,雖然魚虎的肉質口感極佳,烹調後不算難吃,但人吃的數量,在他們的繁殖量面前,是不足以危害到他們繁衍速度的。    入侵緣由 魚虎在野外出現的軌跡,可追溯至 1980 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對於珍奇魚類的飼養需求暴增,因此各種五彩繽紛的觀賞魚類開始出現。當年還沒有一套完整的法律針對外來種做規範與限制放生(事實上直至現在也還沒有),伴隨著各種國外物種的引進,沒幾年就開始因為退潮或長大不再鮮豔而棄養。不過當年媒體主要的焦點大多是放在野外數量更龐大的吳郭魚與巴西烏龜,魚虎還沒有特別被注意到,直到 1990 年代,在各大觀光名勝水源地如日月潭、曾文水庫發現了巨大的成體族群後,才有人警覺原來台灣水域已被巨大的外來掠食者侵佔。 魚虎 原產於東南亞、非洲與南美洲的低地河川或湖沼、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