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本島由於地理位置與地形多變,又身處於季風氣候區,小小的本島卻有各式各樣的多變氣候區與林相,非常適合各種生物居住與生長,因此養殖業非常發達,培育了各式各樣的品種以及復育各種難以飼育的動植物;但也因此,逃逸或被放生的非本地物種也非常容易生存並繁衍,自古以來就有各式各樣的「外來種」在本島繁殖,進而成為了生態的一部分。這些外來種有些帶有極強的侵略性與排他性,威脅本土的特有生物,更有些對農業植物具有毀滅性的打擊威脅,但也有些低危害物種,就這樣默默地在台灣生活,幾十年來安逸悠閒與人類和平共處,當然也有一天到晚被誤認是外來種撲殺的本土種,成為倒霉的犧牲者…… 今天的外來種特輯,首先帶各位來認識一種從日治時代被引進、在產業沒落後流竄到野外並就此定居下來的生物 - 四黑目天蠶蛾。 楓蠶 四黑目天蠶蛾,又名「楓蠶」,是以楓葉、樟樹、槭樹的葉子餵食的大型鱗翅目,分布於越南、台灣(金門島為原生故有種)、中國等地,台灣本島為日治時代引進作為經濟昆蟲飼養,但是在民國 39 年時,楓蠶的飼養已經徹底沒落消失,但當時的生態保育觀念尚未發展成熟,許多倒閉的養蠶戶選擇就地放生,而且因為牠們的食草不難找到,流入野外的成蟲很快就找到了適合他們棲息的樹種與環境,開始了牠們在台灣的新生活。 四黑目天蠶蛾的幼蟲吐出的絲線具有韌性,被稱為「銀絲」,常被用來製作成釣魚線與衣服,傳說中的「銀絲寶甲」可能就是此種的絲線所製造。此種的生態習性不同於一般的蝶蛾類,乃屬於冬天活動的物種,於 1 、 2 月羽化出現,在寒冷的冬末春初之際以成蟲型態完成求偶交配與繁殖,在 3-10 月以幼蟲型態食用食株的葉片進食成長,並在 11 月開始結繭蛻變,成蟲具有趨光性,會在晚上飛行靠近光源。由於成蟲出沒時正好是其他昆蟲的休眠期,加上冬夜寒冷,鮮少有人會在冬天的夜晚外出觀察昆蟲,因此很少有人目擊到四黑目天蠶蛾的成蟲,頂多在清晨時發現停留在燈源附近休息的個體。 雖然屬於外來種,但除了昔日養蠶重地 - 苗栗,鮮少出現在其他縣市,因此雖然在圖鑑上寫著「台灣全島皆有分佈」,但是要觀察到此物種,除了桃竹苗-尤其苗栗地區外很難看到。此外,牠們在生態威脅上並不屬於高危害物種,因為幼蟲的主食是較為常見的樹種,而且只吃樹葉,並不會直接導致植株死亡,除非大發生且當地只有幼小的樹苗。幼蟲雖然長相駭人、顏色鮮豔且看似有許多肉刺,然而其實幼蟲並沒有毒性,身上